当强风吹拂,当汗水结成盐粒,当每一个放弃的念头被踩在脚下,我们便成了追回岁月的人

赛前:一场与自己的博弈

“马拉松是孤独者的狂欢,也是坚持者的勋章。”
3月16日清晨7点,南京奥体中心东门已人潮涌动。7点20,我才挤入到A区集结区,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兴奋与紧张。脚踝的隐痛提醒着未愈的跟腱炎,今天的南京半马赛道平坦、风景如画,是PB的绝佳机会——但前提是,得先说服自己的身体。


起跑:穿越“年轻化”的南京

7:30,发令枪响。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江东中路,“这条赛道串联了南京的金融城、青奥双子塔、南京眼,还有江心洲的生态绿肺,跑者脚下是现代化,眼前是烟火气。”
前3公里,平均配速(4:20/km)以内,经过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时,今年赛道优化后,最宽处达14米,跑者终于不用‘贴身肉搏’了!”,当然除了南京眼上桥口。


南京眼:江风与青春的交响

4公里处,南京眼步行桥近在眼前。晨光中,这座青奥遗产桥如展翅的白鹭横跨长江,白色桥塔如巨帆刺破天际,江水映着跑者的倒影,南京眼是青春的注脚,十年前青奥会的活力,今天依然在跑者的脚步中延续,桥上江风猎猎,4-5公里,上桥拥挤,配速也降到了4:45,还是太菜


江心洲:生态赛道上的自我对话

进入江心洲环岛东路,这里是负氧离子含量5000+的‘天然氧吧’,跑者可以暂时忘记疲劳,与自然对话。绿树成荫的赛道旁,补给站志愿者高举水杯,能量胶、香蕉一应俱全。 5-10公里,配速(4:21/km),体感尚可,进了2次水站。


挣扎与突破:最后5公里的“心理战”

16公里处,脚踝的开始疼痛,配速掉到4:26/km,想要提速,却有抽筋的感觉,马拉松最残酷也最公平——你欺骗不了赛道,但可以超越自己。咬牙调整呼吸,将注意力转移到江心洲小垦丁灯塔的风景上,坚持尽量不要降速。最后3公里,手表提示平均配速4:25/km。


冲线:疼痛与荣耀的平衡

冲过终点时,今天的南京半马,是科技与生态的融合,更是跑者与自我的和解。PB的喜悦混着酸胀的肌肉——比高淳快了57秒,但更珍贵的是,这场“未尽全力的奔跑教会我:马拉松的胜利,不在于碾压伤痛,而在于与它共舞。


后记:数据与感悟

  • 官方成绩:1:34:18(官方净计时) PB (24年11月高淳 1:35:15)
  • 平均配速:4:25/km(手表数据)
  • 平均心率:155(有氧耐力区)
  • 赛道亮点:南京眼步行桥、江心洲生态绿道、分枪起跑设计

“南京半马的‘活力美’,是城市与跑者的双向奔赴。”于我而言,这场赛事是伤痛中的蜕变,更是对坚持的重新定义——PB可以等,但奔跑的初心,一刻也不能停

马拉松会让我们原谅生活中所有的刁难,给我们撑腰的,永远是那个永不服输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