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序员为什么离开大厂进工厂?
条评论节选自:得到头条 | 186期
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,为你提供知识服务。一是智联招聘发布《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》,二是文和友爆出大规模裁员。
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。最近,智联招聘发布了《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》,里面提到了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几个新趋势,值得给你说说。
一方面,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外疫情的影响,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意愿进一步增强,2020年和2021年,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人数都比2019年增长了30%以上。但是另一方面,随着国内毕业生的竞争力越来越强,国内企业面向留学生优先招聘的岗位正在减少。特别是原来对留学人才需求量很大的语言培训、教育辅导等教培类岗位,海归优先职位明显减少。超过八成的留学人才认为,在国内求职的难度比原来更高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不少海归人才求职意向,从原来互联网、金融等服务业,转向实体产业。2021年,海归人才投递简历增幅最大的两个行业,分别是能源/矿产/环保,以及生产/加工/制造这两大类别。回国投身实体产业,已经成为海归求职的热门选项。
消息就是这样,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。
我们发现,实体产业不但受到海归人才的青睐,也成为很多国内互联网资深技术人才的跳槽首选。比如去年年底,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我的家乡四川宜宾投资建工厂,招聘现场人山人海,很多大厂资深程序员也来投简历,应聘高技术岗位。这个火爆场面,把“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”的话题直接推上了热搜。
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一方面是年轻人正在逃离工厂,宁愿当外卖骑手而不愿当车间蓝领;另一方面是35岁以上的大厂资深程序员,正在转战工厂。而且,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这些风口浪尖的产业,像钢铁、机械、矿山这类和传统互联网距离很远的行业,也吸引了不少大厂人才的加入。出现这个趋势,是受几个因素合力的结果。
第一,从人才的需求来看。
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,这就让传统制造行业产生了大量高技术岗位的需求。据环球网报道,到2025年,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会达到6200万人,人才需求缺口达到3000万人,缺口率高达48%。
薪酬待遇上,像宁德时代、“蔚小理”造车新势力这样的企业就不说了,直接对标一线大厂。像三一重工、徐工集团这样的传统重工业龙头,也在大量招聘数据挖掘、JAVA工程师等,薪资可以达到30~35K、16薪。
第二,从人才的供给来看。
我们知道大厂程序员有一条“35岁职场红线”,也就是,过了35岁,如果还没有升到管理岗,被裁员的风险就比较大。特别是当下这个节点,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,各大平台出现了增长放缓甚至亏损,时不时地就爆出一波裁员潮。前段时间还有个网络流行词,叫“开猿节流”,猿是猿猴的猿。意思是,通过开除程序员来节约人力成本。
相对来说,传统制造行业的平均年龄比互联网行业要大得多,对35岁以上的“高龄”程序员相对比较友好,而且也很看重这些人从大厂带来的IT行业先进经验。是留在大厂成为随时可能被“优化”掉的对象,还是进入传统制造行业担任技术骨干,这是一道利弊都很明确的选择题。
第三,除了前面说的这些理性的利弊计算,其实,资深程序员选择投身传统行业,还带着很强烈的个人实现的需求。
我看到公众号“甲子光年”曾经对几位从大厂辞职、投身传统行业的人工智能人才做过访谈,问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个选择?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:很多人工智能技术,在工业领域有着更好的应用场景。
比如,有一位技术高管,他原本是阿里巴巴菜鸟网络ET实验室的无人物流车硬件负责人。按说,他已经从技术岗成功升任管理岗,没有被裁掉的风险。他之所以辞职,是因为这份工作给他的价值感不够。
无人配送这个技术虽然很有前景,但在当下却很难真正落地。像5G的密集覆盖、车联网的搭建、高性能算力的普及等等,这些条件都还不成熟。有人预测,自动驾驶能实现在开放道路上的正式应用,可能还需要10~20年。
那么,只将无人物流车用在最后一公里呢?性价比又不够高了。即使无人物流车实现量产,成本下降到10万元一台,每个月的使用成本也只能做到与快递小哥一个月的工资持平。况且,无人物流车还没法像人一样,实现爬楼梯送货上门。所以,无人物流车在现阶段其实是一个伪需求。
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,技术就无法落地。那么,哪里才有无人驾驶的真需求呢?像矿区、港口、机场、封闭园区等。特别是在矿区,司机们平均年龄将近50岁,马上就干不动了,而矿区的艰苦环境让年轻人都不愿意接班,所以矿区对无人驾驶的需求非常迫切。同时,矿区道路结构简单,人员流动被严格控制,是无人驾驶落地的最佳场景。
最后,这名技术高管跳槽去了一家做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公司,50%的时间泡在黄沙漫天的矿区,整天灰头土脸,非常辛苦。但是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的技术在这里能够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这位高管的选择并不是特例。有一大批像他这样,对技术应用抱有执念的大厂程序员,正在离开舒适的办公室,下矿山、进工厂,到离应用场景更近的地方去,到产业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来看今天的第二条。
最近,网红餐饮综合体品牌“文和友”爆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,震惊业界。要知道,文和友作为餐饮综合体的顶流品牌,在去年夏天最火爆的时候,去文和友吃顿饭,等位排号能排到5万号,一杯奶茶能被黄牛炒到200元。文和友雄心勃勃要做“中国美食界的迪士尼”,品牌估值也突破100亿元。但是如今,文和友却突然传出大规模裁员消息,有的部门裁员比例超过了60%。
据媒体报道,这其中有扩张太快的原因,也有内部管理混乱的原因,但文和友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,回头客不多。大部分顾客是把这里当成一个旅游景点来体验的,凑个热闹、图个新鲜,去过一次基本就不会再来了。爆出裁员消息后,有记者专门去深圳文和友踩点,发现正当饭点的时候,大厅里就只有他们一桌人。网红餐厅,比“走红”更难的是“一直红下去”。
消息就是这样,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。
先说明啊,这个问题怎么解,我也没有答案,否则我也开网红店去了。不过,我想起一个也许值得借鉴的例子。今年跨年演讲闭关小组回北京之后,说青城山脚下的一家农家乐,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,以后有机会去成都出差的话,还会去。
我很好奇,就问:是他家菜品的味道特别惊艳?同事想想说,好像也没有。那么,是他家的服务比海底捞还要好?同事说,那倒也不至于。那么,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印象深刻呢?同事回答,是老板的那股自豪劲儿。
在客人们就餐的时候,老板走出来和每桌客人打招呼、聊天,这算是餐馆老板的一个常规操作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这家餐馆老板的姿态,并不是一味讨好顾客,也不是小心谨慎的顾客调查,“吃的怎么样啊?满不满意?请随时提意见”之类,而是给你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:我这儿可是百里挑一的好地方,给你的都是最好的东西,来这儿你可是来着了,有眼光。
比如老板会这么说:你看,我们这儿叫“青城甲”,这个“甲”可不是甲鱼,也不是我自己吹牛“甲天下”。保甲制度听说过吗?“青城甲”这个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、上千年都没变的,厉害吧?你再看我这儿用的所有木头,不是随便从什么地方买的,而是从附近的旧民居里收购的,哪家要拆老房子,我们就赶紧去收木头。还有你们吃的腊肠,都是从咱们青城山老乡那收的、满山跑的猪,这样的腊肠我后面还满满地挂着一房子,不信你去看。
当时大厅里坐了好几桌客人,老板会把刚才那些话,不厌其烦地给每桌客人都细细说一遍。这就起到了一个什么效果呢?
第一,虽然这番话我的同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、无从验证,但是,可以从这番话里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生意人发自内心的自豪,发自内心地喜欢他卖的东西,他对自己这家小店和这片地方的热爱,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。同事们感到,来这儿我是赚到了,不白来。我们之前在节目里多次讲过,提升复购率的关键,就是要让顾客觉得“值了”。
第二,也是更厉害的地方,老板的这番话,其实是为顾客创造了一个转介绍的话术。比如我的同事回来之后,我就挨个问他们,去成都,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?结果三四个同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家农家乐。为啥呢?一是印象确实深刻,二是,怎么介绍这家店,老板都给你打好样了,背一遍就行,都不用过脑子,说出来还特精彩,那肯定得提啊。
你看,听完同事的复述,我还能在这儿给你再讲一遍,可见这个素材确实有极强的传播性。如果客人仅仅是拍个照片、朋友圈分享一下,那很难引爆二次传播。
我想起华杉老师的一句金句:“广告不是我说一句话给顾客听,而是我设计一句话让顾客去说给别人听。”